一、基础信息
1.团队名称:学术夜行者
2.团队成员:陈书婷、王雨菲、陈梦鑫、段志慧、张晶、远赏、史妙雅
3.指导教师:王欢
4.作品名称:《视障青少年博物馆感知评价及其生成机制——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》
5.奖项:第十七届“挑战杯”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
6.地点:2025年5月16日-5月18日在河南农业大学举办

二、项目介绍
在博物馆日渐成为青少年拓展知识的平台、旅游日益彰显其教育职能的今天,我们注意到视障青少年这一群体在文化旅游体验中仍处于“被忽视”的角落。他们同样渴望知识与文化,却因视觉障碍而难以获得平等的参观体验。正是这份“看见”与“关怀”,促使我们聚焦视障青少年博物馆感知评价这一课题,并尝试从文旅体验视角为他们发声。

三、最后收获
本项目的开展,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视障群体文化旅游需求的理解,更与国家推动“文化强国”“教育公平”“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”等目标高度契合。此研究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。通过本次实践,本团队深刻认识到,无障碍不仅是设施的建设,更是理念的革新与社会文明的体现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秉持人文关怀与严谨态度,为推动视障青少年融入公共文化空间、实现真正的“体验无界限”贡献文旅青春力量。
四、成员感悟
1.陈书婷
回顾这段“挑战杯”的征程,从萌芽到收获,我心中充满感激。这份荣誉的背后,离不开王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。在研究的每个关键阶段,王老师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从以扎根理论构建研究框架,到引导我们实地调研深入解读我们课题的深刻内涵。
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下,作为队长我负责带领团队将构想变为现实。首先是根据每位队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,确保访谈、编码、撰写等环节高效协同。其次面对数十份访谈录和数万字的原始资料,我主动承担起核心的编码与分析工作。通过逐字逐句地进行提炼,最终构建起我们研究框架完成报告的撰写。最后我想这份荣誉,属于我们的指导老师和团队中不摆烂的每一个人。未来也希望我们能做到像队名一样:学术夜行者,步履不停歇。
2.王雨菲
参与“挑战杯”于我而言,是一次从零到一的尝试,也是一场与未知相逢的旅程。那是我第一次熟练操作Nvivo软件,借一段段编码梳理思想的脉络;第一次走近视障小朋友的世界,聆听他们纯净而独特的心声;第一次站上省赛路演的讲台,在评委老师的注视下讲述团队的发现。无数个第一次,如涓涓细流,最终汇聚成这段充实而忙碌的比赛时光。
也正是这些缤纷而珍贵的初体验,让我看到一个常被忽略的角落——视障群体在感受文化时所遇到的困境。这份触动,将长久地照亮我今后的学习道路。我愿以更谦卑的姿态、更温暖的视角,去推动文化的传播,使其真正被每一个心灵所感知。
3.陈梦鑫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参加“挑战杯”竞赛,让我更切实的认识了自己,明白了自己知识的有限性,这也不断鼓励着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。我们始终相信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,遇到问题一同协作解决,老师也积极引导我们,为我们答疑解惑。最终获得的成果对我们来说不只是荣誉,更是对视障青少年期待的回应。感谢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引,感谢伙伴们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打磨的坚持,更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心声的视障青少年——是你们,让我们的研究有了温度和意义。
4.段志慧
在此次项目中,我主要参与了小组访谈、文献综述及决赛路演。在与视障青少年交流的过程中,我真切体会到学术研究的温度与人文关怀的力量。这份荣誉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协作。队长陈书婷以清晰的思路协调全局,凝聚团队力量;同时衷心感谢王欢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学院的全力支持。赛事虽已落幕,但我将带着这份温度,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探索。
5.张晶
参加本届“挑战杯”比赛,我是收获满满。首先要向我们项目的指导老师王欢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。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对前沿问题的精准把握,为我们的项目指明了方向。在我们遇到困难时,他总能耐心地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建议。在这过程中,我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扎实的锻炼。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学会将书本理论与真实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,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。通过这次比赛,也让我对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更真切的认识。我们希望利用自己的智慧,帮助视力障碍的朋友们在文化旅游中获得更好地体验,推动实现真正的文化平权。
6.远赏
很荣幸能够参加“挑战杯”这个比赛,我感觉收获颇丰。通过线下实地调研,我有幸认识到了许多善良、勇敢、阳光的小朋友,上天虽然给他们关上了一扇窗,但他们始终热爱生活、热爱生命,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!通过参加比赛,让我感受到了团队齐心协力合作的重要性,大家分工合作,相互支持,才会有今天的成果。这次比赛对于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,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的!
7.史妙雅
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体验,在研究该选题前,自己在参观各地的博物馆时极少注意过特殊群体的体验感,对这方面了解甚微。通过本次研究,在走访特殊学校和调查的过程中,获得了成长和更多的感知能力,开始关注不同群体的权益,也拥有了坚持的动力。我们有责任帮助更多的特殊群体,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方案,让更多视障朋友能“看见”博物馆里的精彩,让包容与温暖真正落地。